【藥代動力學(xué)】
據(jù)國外文獻報道:
1次/日口服給藥24h后,總吡格列酮(吡格列酮和其活性代謝產(chǎn)物)血清濃度仍比較高。7天內(nèi),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達到穩(wěn)態(tài)血清濃度。穩(wěn)態(tài)時,吡格列酮的兩個有藥理活性的代謝產(chǎn)物,代謝產(chǎn)物Ⅲ(M-Ⅲ)和IV(M-IV),血清濃度達到或超過吡格列酮的水平。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人中,吡格列酮占總吡格列酮峰濃度的30~50%,占血藥濃度-時間曲線下面積(AUC)的20%~50%。
分別給藥15毫克/日和30毫克/日,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濃度(Cmax)、(AUC)和谷血清濃度(Cmin)均成比例增加。而以60毫克/日給藥時,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的增加略低于此比例。
吸收:口服給藥后,空腹情況下,30分鐘后可在血清中測到吡格列酮,2小時達到峰濃度。食物會將峰濃度時間延遲3~4小時,但不改變吸收率。
分布:單次給藥后吡格列酮的平均表觀分布容積(Vd/F)為0.63±0.41(平均值±標準差)升/千克體重。在人血清中,吡格列酮蛋白結(jié)合率很高(>99%),主要結(jié)合于血清白蛋白,也與其它血清蛋白結(jié)合,但親和力低。代謝產(chǎn)物M-Ⅲ和M-IV與血清蛋白的結(jié)合率也很高(>98%)。
代謝:吡格列酮通過羥基化和氧化作用代謝,代謝產(chǎn)物也部分地轉(zhuǎn)化成葡萄糖酸或硫酸結(jié)合物。在2型糖尿病動物模型中,代謝產(chǎn)物M-Ⅱ、M-IV(吡格列酮的羥基化衍生物)和M-Ⅲ(吡格列酮的酮代謝產(chǎn)物)均具有藥理活性。在多次給藥后,人血清中主要的藥物形式除吡格列酮外,還有M-Ⅲ和M-IV。穩(wěn)態(tài)時,在健康志愿者和2型糖尿病病人中,吡格列酮占血清總峰濃度的30~50%和總AUC的20~50%。
當與表達的P450或人肝臟微粒體一起孵育時,吡格列酮主要形成M-IV,也可生成少量的M-Ⅱ。在吡格列酮肝代謝中,細胞色素P450的主要同功酶為CYP2C8和CYP3A4,其他很多同功酶,包括主要分布在肝外的CPY1A1也參與代謝。在體外等摩爾濃度時,酮康唑可抑制達85%的肝吡格列酮代謝。與人P450對肝微粒體共孵育時,吡格列酮并不抑制P450活性。尚未進行人體內(nèi)的研究確定吡格列酮是否可誘導(dǎo)CYP3A4生成。
排泄和消除:口服給藥,約相當于15%~30%劑量的吡格列酮在尿中出現(xiàn)。排泄藥物主要是代謝產(chǎn)物及其結(jié)合物,而腎對吡格列酮的消除可忽略。據(jù)研究,大部分口服藥以原形或代謝產(chǎn)物的形式排泄入膽汁,并從糞便清除。
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平均血清半衰期分別為3~7小時和16~24小時。計算出的吡格列酮表觀清除率(CL/F)為5~7升/小時。
特殊人群:
腎功能不全:在中度(肌酐清除率30-60毫升/分鐘)至重度(肌酐清除率<30毫升/分鐘)腎功能不全的病人中,吡格列酮、M-Ⅲ和M-IV的血清清除半衰期與在正常人中的相同。腎功能不全患者用藥無須調(diào)整(參見【用法用量】,最大推薦劑量)。
肝功不全者:與正常對照相比,肝功能不全(Child-Pugh分級B或C)患者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平均峰濃度降低約45%,而平均AUC值不變。
如患者有活動性肝疾病的臨床證據(jù)或血清轉(zhuǎn)氨酶(ALT)水平超過正常高限的2.5倍時,不應(yīng)用鹽酸吡格列酮治療(參見【注意事項】,對肝臟的影響)。
老年人:與年輕人比,健康老年人吡格列酮和總吡格列酮的血清峰濃度無明顯變化,AUC值略高,最終半衰期略長。這些變化沒有什么重要的臨床意義。
兒童:尚無兒童的藥代動力學(xué)數(shù)據(jù)。
性別:女性中,平均Cmax和AUC值增加20%到60%。無論單藥,還是與磺脲、二甲雙胍或胰島素合用,在男性和女性中,鹽酸吡格列酮均可改善血糖控制。在對照臨床試驗中,糖化血紅蛋白,即血紅蛋白A1c(HbA1c)基線濃度的降低,女性比男性大一些(HbA1c均值的差別平均為0.5%)。為達到良好血糖控制,治療應(yīng)個體化,但無須僅就性別差別而進行劑量調(diào)整。
種族:尚未獲得不同種族的藥代動力學(xué)數(shù)據(jù)。